何謂道果
第41任薩迦法王
藏傳佛教薩迦派之道果法十分殊勝,內容浩如煙海,有極多不同的傳授方式,實修之路亦有很多。通常漸根弟子,可以從小乘起修,而後修大乘、密乘,所謂漸修;頓根弟子因其根器和往昔宿緣,可以直接修正行,所謂能頓悟者。

道果分類
道果法通常分為前行和正行兩部分。前行部分包括在「三現分」的教授裡,「三現分」是指不淨之見、覺受之見與清淨之見,由此劃分前行部分。「三現分」包含了基道果。基指有情眾生,因為業力與習氣,有情眾生眼前是迷亂、不淨之相,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所見境;瑜伽士與已進入佛門,有一定禪修體驗的修行者,則具備「覺受之見」;經歷了道上的修持而證得佛的果位後,即具備了佛的一切功德與「清淨之見」。
前行
道果法之前行,如同所有佛法的傳承,是一切乘法、一切法源與一切誓言之根本,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與否也是區分佛教徒與外道信徒的標準。前行部分的禪修將皈依的修法分為三個步驟:(一)皈依、發心;(二)正行;(三)回向。為徹底理解皈依的含義,又分為皈依之因、皈依之境、皈依之道、皈依之利益、皈依之法等五點。關於皈依之因、境、道,我們或因恐懼、信心、慈悲心而皈依佛、法、僧,皈依的對境即為佛、法、僧。在大乘中,「佛」指具備圓滿功德之法身、報身與化身佛;法或教法引導我們走向證悟;僧寶指的是已得不退轉位的大菩薩;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即以佛為導師、法為道、僧為道友。在利益上,根據經論,皈依具有無量的功德。如果功德有形,整個大千世界也無法容納得下。在皈依之法上,也有共同法和不共法。
不淨之見
三種前行思維之法:輪迴是苦、生死無常與暇滿人身難得、因果不虛。首先講解不淨之見乃是為了發起出離心。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即先宣講苦、集、滅、道四聖諦。第一聖諦即輪迴的本質是「苦」;第二聖諦揭示痛苦之源;第三之「滅」諦說明一切最終歸於寂滅的真理;第四諦「道」,就是滅除苦的方法,指明證得解脫需要修道。為解脫痛苦,我們必須先瞭解痛苦的本質,好比要治病就必須先知道病因究竟為何一樣。欲探究「苦」諦,我們就從瞭解輪迴之苦開始。
一、輪迴之苦
苦分為三種:苦苦、變苦和行苦。「苦苦」是身心產生種種逼惱之苦,如肉體上的痛苦或精神上的焦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裡的眾生對此特別有極深刻的體會。三善道的眾生是苦樂夾雜,和三惡道眾生體驗到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能如實感受身心變易的痛苦。我們也能感受到「變苦」:一切以因緣所成之法均為無常,而無常之法均伴隨著痛苦。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也猶如器世間的四季更迭般充滿變化。年輕人會變老、大家族會離散─每件事物都在不停的變化之中。第三種苦是所有事物的相對性本質。我們通常將感受劃分為「快樂」、「無別」等等,但其實這都是相互比較而有的,事實上這些相對感覺裡並不存在快樂。三界輪迴之中,無論善道、惡道,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快樂。因此雖然我們暫時會有種種苦樂的感受,但實際上,這些體驗是不值得執著的。就好比飯裡摻了毒藥,不論是美味佳餚還是難以下嚥的飯菜,摻了毒藥就是有毒。因此,為生起出離心,道果法第一部分即強調觀想輪迴痛苦。為了使行者確實生起出離心,教法中對造作惡業的痛苦,特別是對地獄道與餓鬼道的痛苦有很完整的描述。佛法將整個世間分為六道:三惡道是地獄、餓鬼與畜生道;三善道指人道、阿修羅、天道。但總的來說,輪迴之中根本沒有一個值得貪戀執著之處。為生起從痛苦中解脫的緊迫感,我們必須把第一步基礎打好,也就是真正瞭解痛苦的各種原因和類別。
二、生死無常、人身難得
前行的第二個修法是生死無常、暇滿人身難得。作為凡夫眾生,由於往昔的業障習氣,我們的所見是不清淨的,這些不清淨的顯現是自己造成的。因此,從不淨三有中解脫的唯一途徑,就是修持聖法。為了得以修持聖法,首先必須獲得暇滿人身。能夠獲得暇滿人身的機會是極其稀有的。要投生到人道,必須積聚種種善因─比如興作善行,特別是純粹的德業,還要有其他如布施、清淨的發願等等助緣,而聚集這些善因也是極其難得的。從難得之數的角度來看,如不仔細思維,感覺人的數量好像還蠻多的;但若仔細想想,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計算出一間屋子裡有多少人,但在同一間屋子裡到底有多少其他生命,比如昆蟲、微生物等,卻是根本無法計數。所以相對於其他有情眾生來說,人的數量還是非常的少。而從人本身的特點來說,獲得人身已屬難得,再排除「無暇」、「不圓滿」等不利的條件,具足「暇滿」,就更是難上加難!所謂「暇滿」就是要生在有佛出世之處,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諸根具足、信仰正教等等。單從這幾個條件就可以看出值遇佛法是多麼難得!所以暇滿人身比如意寶還更為珍貴。如意寶是所有物質財富中最寶貴的,一旦擁有它,就可以隨時滿足物質的一切需要,比如飲食、醫藥、衣服等等。但如意寶並不能賜予我們一個好的來世、幫助解脫或證得佛果。我們不但要從道理上瞭解人身的價值,更要切身感受其暇滿的稀有難得,有了暇滿人身,加上精進修行,不但可以獲得更好的來世,還可以自我解脫甚至證悟成佛。如果我們不能善加利用這麼寶貴的條件與時間,在具足這些順緣的時候好好修持,一旦失去,真不知道何時才能再有這樣的機會。在其他派別的教法裡,暇滿難得和壽命無常是分別教授的。但在道果法中,這兩者是合而為一。我們都知萬法無常,現在所具暇滿人身當然也一樣。佛經裡說,對諸佛最好的供養就是思維無常,因為只有認識到無常,我們才會遠離各種執著;只有努力思維無常才會精進修持,在精神旅途上不斷努力。思維無常是對治痛苦的良藥,是幫助我們最終證悟究竟實相的重要助緣。我們必須體認,現在擁有的壽命是不確定的。身而為人,尚未出生可能會胎死腹中,或一出生就殞命,也可能在還是嬰兒時期或青少年就夭折,如此類推,生命彷如海上浮漚般脆弱。就算確定能活多少年,外來的天災人禍,什麼事都可能在一夕間發生,好比一盞酥油燈,隨時都可能被突然刮來的強風吹滅。同理,現在擁有的暇滿人身,即使是年輕力壯,也隨時會受到內外各種障礙影響,而與世告別。因此,我們不但要修法,還要抓緊時間,精進地修持,不要懈怠。
三、因果法則
第三個前行修法是業力因果法則。這是佛陀教授的不共教法之一。我們所見、所感受到的一切,乃至於生活質量都是自己造成的,這部分教法分為如夢觀與業報觀兩部分。如夢之見─有時也稱為「珍寶觀」。如同在睡夢中,我們的體驗和醒著的時候一樣,但一覺醒來,夢裡所見或感受到的就全都消失了。在這個如夢觀裡,能觀與所觀是分別出現的。所有有情都有這種體驗,這是我們所在世界的特點。業力之見─每個有情眾生因各自業力不同而有不同所見,比如說,有些眾生痛苦小一些,有些痛苦多一些。無論何時何地,業力都如影隨形,善業與惡業就好像種下的種子,因緣具足的時候就會成熟結果。我們的行為分為惡業、善業與無記業。由貪瞋癡所發的行為為惡業,如果一棵樹的根是有毒的,那麼由它所生長出來的花和葉子肯定也有毒。同理,惡業是造成今生與來世一切痛苦之源。業分為身、語、意業三種,由此支分為十不善業。非由貪、瞋、癡而造作,而是由愛心和慈悲所引發的行為善業。好比一棵樹的根是藥材,樹的其他部分也是藥材。同理,任何非染污心的行為為善行,善行能為今世、來生帶來快樂。既非善也非惡的行為是無記業,比如行走坐臥。這些行為不會產生惡果,所以強於惡業;但它們也不會產生善果,因此比不上善業。學會把無記業轉化為善業是很重要的。如果想要擺脫痛苦,就必須戒除惡業,如果我們放縱自己造下惡因,就不可能得到快樂的果報。因此一定要斷惡行善,哪怕那些再細小的善惡,也要謹慎抉擇取捨;此如涓滴之水,終將匯成大海,極細小的善行,也能積聚成很大的功德。對於那些非善非惡的無記業,要學會通過實踐菩薩行來轉變我們的發心,同時通過精進的修持,來轉變惡業。
覺受之見
道果法的第二部分是覺受之見,包括兩部分:一是共同覺受之見,二是不共覺受之見。共同覺受之見指大乘行者的共同覺受。這些大乘行者依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而修持禪定,從而產生的體驗。為生起這種覺受,行者首先必須修持慈心,觀修輪迴痛苦,努力生起追求個人解脫、涅槃之願。我們必須觀修諸蘊聚集為無常,如同無薪之火會熄滅。獲得涅槃時,痛苦的根源─諸蘊聚集也會消失,但這只是暫時的目標。進一步深思就會發現這並非究竟目標,為自己解脫而修行不是終極目的。這就好比我們不應該在家人處於痛苦中,自己卻找個清淨的地方躲起來。如果是個好人、善心人,就不應該滿足於這樣的清淨,而是應該和家人一起承受痛苦,共同追求喜樂的源頭。由於意識存在連續性(相續),雖然我們的意識不斷變化,但心相續保持不變。所以,心相續是無間的,只是顯現為各種形態,依因緣的和合而生滅。因此,無法說某一特定相續是從何時開始。從無始以來,我們就在三界輪迴裡沉浮,不斷的出生、死亡,不斷以不同的生命形式存在。也因為這樣的關係,佛教徒相信無始以來,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親友。所以捨棄其他有情眾生,只追求自己的救贖,不是修行的正確目標,修行過程中的每個時刻都不能忘記其他眾生。我們開始培養自己的慈心時,應該牢記每個眾生,即使是最可怕的野獸都有種慈愛的天性,如可怕的獅子也疼愛牠們的幼子。我們都具有某種程度的慈愛之心,但不是完全擁有。所以必須從容易生起慈愛心的對象入手─比如自己的母親、親友,以長養慈悲。一開始可以令已具的慈愛心增長,接著試著把慈愛推廣到敵人身上。我們視某些人為朋友、某些人為敵人或無關者,其實這些都是自己的人為區別,要試著去轉化這些分別念。其實自己和這三種人都曾做過親友,有了這個認識,知道一切如母眾生都曾給予我無盡的關愛,就可以對所有眾生生起無分別的慈愛心,希望他們永具安樂及安樂因。生起慈愛心之後,必須發悲心。方法就是關注某一個受苦的眾生,希望他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這和修慈心時的觀修方法一樣,也是先從相對容易的對象開始,漸漸擴展到相對比較難的對象,最終以一切眾生為觀修對象。
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有了慈心、悲心的基礎,就開始修菩提心。為了從輪迴裡解脫,必須切斷輪迴之根,也就是我執。雖然從勝義上說「自我」並不存在,但因為如前面介紹的「珍寶觀」幻覺,我們還在造業,被束縛在生死輪迴之中。因此我們必須生起菩提心,摧滅我執所引發一切痛苦與幻覺。欲摧滅我執,必須修持兩種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壓制我執,勝義菩提心則徹底地消除我執。世俗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為一切眾生證得究竟的佛果而發心稱為願菩提心;為證悟成佛而實際修行,即是行菩提心。這就意味著進入「道」的修持。在發「願菩提心」後所作的聞思修,即為「行菩提心」。從開始修行的那一剎那起,就必須把自己擺在與他人平等的位置,這種平等心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直習慣認為,自己和他人是有很大區別的,不管多麼地關懷他人,無始以來積累的我執習氣還是極為頑固。即使在我們自認為正在關懷某個人時,其實目的可能還是在關心自己,我執就是如此的頑固。為斷除我執,必須堅持修行與關懷自他,漸漸習慣這種態度,進而就能夠逐步為其他眾生放棄自己的歡樂、利益和其他好處,承擔眾生的痛苦與苦因。如果以前我們這麼做過,應該早就已經成佛了,但事實上,自無始以來,我們都只關心自己,從未為他人著想過,哪怕這樣做帶來的只有更多的痛苦。正因如此,我們要修自他相換,從一般人開始,擴大到以敵人為對境,直到延伸至所有眾生。通過這樣的修行可以積累功德,去除自私的想法並且消除我執。下面談談廣大的菩薩行。世俗菩提心只是通過壓制我執而暫時克制染污習氣,所以習氣並沒有被消除,未來若因緣具足,又會重新萌發。為徹底消除我執,我們必須修持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指勝義實相,是一切現象的真正本質,這是凡夫所不可思議的。很多哲人試圖回答:我們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為何一定要過這樣的生活?我們為什麼一定有這樣的觀念?所以產生了許多的哲學派別,比如有部、唯識、中觀等等,這些派別各自還有許多支派。有些初學者覺得很難理解,如何對母親、家人和朋友生起慈愛之心,因為他們曾經經歷過破碎、冷漠的家庭關係,吸毒等等問題。我們傳播佛法是為了幫助人們解除痛苦,並引導他們趨向究竟證悟,因此要因材施教。誠然,在這樣一個末法時代想要實踐慈悲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要按照上師傳承下來的心髓去修,這些教法精華有著不共的加持力。即使我們無法全部加以修持,僅只持修其中一小部分,也將對我們有極大幫助。佛陀的教法如大海般深廣,即使只能接收一小勺,也有不可思議的利益。而且,需要愛心與仁慈是人類的基本天性,我們必須藉由各種教法和實踐的方便法門,盡一切努力,學習、培養菩薩行的美德。
清淨之見
在續部教法中把「清淨之見」稱為究竟實相,即「同時生起的俱生智慧」。「同時」意為果與因同時生起─果不可外求。故知,「果」並非向外可以尋得,實際上它本就存在我們的內心。因為因果同時產生,因此每個人都具有佛性。如果精進修持,每個人都能成佛。從世俗諦來說,我們需要經過不同的階段才能成佛;然而因位的心相續和究竟證悟的相續之間有一種連續性,舉盛裝穢物的銅痰盂為例,當這個痰盂盛著穢物時,我們覺得這個銅本身也是骯髒的;如果把痰桶熔化做成銅飾品,人們可以戴在身上炫耀,別人也會很羨慕,好像銅器被徹底轉化了;再進一步,把銅飾熔化鑄成本尊像,人們對著它頂禮膜拜、讚頌祈禱,這塊銅就更寶貴了。實際上這塊銅的性質從未發生改變,它做過痰盂、裝飾品和本尊像,其外觀發生過許多變化,但銅的內在本質從未變異。同樣,本然的基,心的本體,就是佛性。所有現象的本質,無論何時何地都無不同。經由修持,通過智慧與方便消除無明,最終使我們證得佛果。經過覺受之見的階段,漸漸消除了無明,內在智慧增長,就獲得了清淨之見。佛就是淨除了一切過失和無明,以大智慧證得清淨之見的覺者。就如人從夢中甦醒,將不會再沉迷於夢境;已完全從無明幻景中清醒的人,也不會再有不淨之見。我們的所見境對他們來說,是完全清淨通徹的,一切都在境意無別之中,一切都在清淨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