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6
在今天這個吉祥日子上,首先向我們具有三種恩德的根本上師第 41 任薩迦法王頂
禮。他今天上午傳授了山林葉衣佛母灌頂,現在下午要傳授的是道果的前行三現分引
導教授。
總體來說,佛教被稱為一切快樂的根源,有這樣的說法。原因是,在佛法的層面上,
目的是要讓未調伏的心能夠得到調伏。要做到調伏,需要以正確的發心來攝持我們身
語意的各種行為。希望我們的行為能變成良善的行為,並且藉此進而能夠獲得解脱以
及最終的佛果。基於這一點,佛法被稱為一切快樂的根源。
作為快樂根源的這個正法,我們憑藉著聞思修而能夠獲得現階段以及究竟的快樂。因
此,在我們接受教法的時候,如同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今天我們將時
間用來聽聞佛法,我們要使這一切都變得有意義,能夠創造出真正有意義的結果。我
們要將這樣的意願放在心上,這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不管聽聞什麼樣的教法,都
要使它變得有意義,使它能夠開花結果,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修行佛法,如果問說是否一定能獲得結果?這其實是不一定的,這要取決於我們的
修持方式。我們所修的法有甚深廣大的內容,對於修行佛法者而言,如果自己不精進
修持,是很難藉由佛法而獲得利益的。所以要讓佛法產生利益,關鍵在於自己要有正
確的發心動機。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動機,無論我們如何修持佛法,都無法藉由佛法
產生善果,我們自己所做的行為也就沒有意義了。
文殊菩薩曾說:「若執著此身,則非修行人。」因此,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只是為了
此身為目的,就算我們花了一整個人生的時間來聞思佛法,我們還是不能成為一個佛
教徒,一個修行人。
所以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的想法,改變想法是很重要的。在我們的思維方式上,開始
時我們要先意念到佛世尊是具有方便以及智慧的,所以他傳授了無量無數的法門。而
這一切的目的是為了使所化眾生在現階段能夠獲得解脫,而在究竟上能夠獲得佛果
位。這些目的都是一致的。因此,自己作為佛陀的追隨者,作為佛陀的弟子,我們要
讓佛陀宣說佛法的需求與我們聽聞佛法的需要這兩者變為一致。如果佛陀宣說佛法的
需要與我們聞思佛法的需要這兩者是相違背的話,那自己就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佛教
徒,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修行人。
世尊是為了要讓我們能夠從三界輪迴中解脫出來而宣說佛法的,並不是讓我們要在這
個輪迴中,不是以此為目的。這兩者之間是完全衝突的,是不可相容的。所以如果我
們的目的不正確的話,就無法由佛法而創造出利益。比如說,一個房屋的內與外這兩
者是相斥的,沒有辦法一個人同時處在一個房子的屋內以及屋外。同樣的,我們的思
維也需要知道我們無法同時存在於輪迴之內與之外。所以佛陀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從輪
迴中解脫出去,而不是為了讓我們在這個輪迴中。
所以我們在修行佛法的時候,要以解脫的思維為主,這點是不可或缺的。在這個之
上,也是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佛果位的發心。如果沒有解脫以及成佛的思維,這樣的
發心,那我們無論修持多少佛法都沒辦法產生善果。
所以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心相續上,為了我們的解脫反覆地去思維。同樣的,也是要為
了成佛的這個目的反覆地去意念。為了這個目的我們來修行佛法。在我們修行佛法的
時候,發心是怎樣的呢?就如同先前所說的,是對此生沒有執著的。
以前在噶當派的時代,有一個人他在繞行佛塔,然後他的師長跟他說:「你繞塔很好,
但是你還是要修法。」所以他將繞塔的行為停止,轉而念誦經典。但師長又跟他說:
「你念經很好,但是你還是要修法。」所以他再一次將念誦經典停止,轉而作觀修。
但師長再一次跟他說:「你觀修很好,但你還是要修法。」所以他問道:「那我究竟要如
何呢?」那個師長總結說:「我們要完全地捨棄此生的執著。」如果我們對於此生沒辦
法割捨,抱持著執著,無論我們做任何的事情,無論是繞行佛塔還是念經還是觀修,
我們做任何的行為都無法稱為是法。所以我們必須要將此生的執著給斷除,我們要有
捨棄此生的這樣的想法。
一般來說,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一個能夠捨棄此生一切的想法在我們的心相續中,就能
夠往好的方向得到很大的改變。在我們的人生中,在身的層面上傷害別人,在語的層
面上說別人的過失,這一切都是在此生中發生的,都是因為對於此生的執著而產生
的。這些行為言語大部分都是因為對於此生的執著而產生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斷除
對此生的執著的話,我們就能夠斷除傷害其他人,無論是身體還是言語的層面上,我
們都能夠了解到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這樣的認知是必定能夠在我們心相續中升起
的。因此,我們所謂的要捨棄對於此生的執著,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的發心是對於此生斷除執著,同樣的我們也對這個輪迴斷除執著。在《四念處》
中,佛陀表示說這個三界輪迴,就好像從這個輪迴三界頂到無間地獄,這個空間都找
不到任何一個快樂的地方。因此,自己對於輪迴也要知道說這個輪迴是苦的。對於苦
我們要知道是苦,以一個真相實相來說,真實的信心是這個整個輪迴都是苦的。自己
如果能夠知道,就能夠斷除對於輪迴的執著,而斷除這樣的執著,我們自然而然就能
夠產生希望從這個輪迴中解脫出來的心。這樣的心會是無有造作的,不是刻意的,是
自然而然就能夠升起從此解脫的心。
而同樣的,我們還要將目光放在一切的有情眾生上,希望他們能夠解脫。一切六道有
情眾生都具足樂及樂因,這個是慈心。同樣的,一切有情眾生都遠離苦及苦因,這個
是悲心。在這之上要觀修的是菩提心,為了一切有情眾生,我當願證得佛果位。而為
了要證得佛果位,我進入大乘之道。這樣的發心我們必須要生起。
總而言之,我們要有個正確清淨的發心,以這個為基礎修行。然後我們說法者來做說
法,而聽法者來聽聞佛法。現在首先我來先念誦今天要傳授的引導文。我們按照著宣
說法的體系,我們要現在念的是堪千達欽本洛澤嘉所寫的道果三現分的註釋引導文。
頁數我們會在之後跟大家說明。
請翻到法本第 48 頁,我們從第一頁的最後一行開始。
如果在此說明整體佛法的起源方式,最初世尊在起初發起了無上的菩提心,中間花了
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累積資糧,然後最後在金剛座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他宣說了
三次的佛法,也就是轉動了三次法輪。他的教法被注釋五千年。那最後在印度又有九
種道類,有九位成就者所編寫的九種道類法。我們的道果是其中之一。
在這之前是以聞思的方式來斷除疑惑。在這個宣說法中所記載的是只要念誦一遍,但
是為了要讓我們方便記憶,為了能夠方便我們增強一些印象,所以會再念誦一次。
至尊仁波切喇嘛登巴桑結在他的《求教授》這個著作中說到,對於能夠如何宣說上師
都能夠如是聽從的弟子是要怎麼做引導教授呢?
首先還是最主要我們要強調發心動機。就以我來說,我是懂法,但僅僅是懂法不一定
能夠將自己的行為變成善業功德。我所做的行為是否為功德,並非取決於我懂不懂
法。我即使懂法,但是如果我的內心發心就如同今天菩薩所說的,如果自己懂法,但
在我宣說佛法的時候,我知道很多人對我產生了信心,很多人崇拜著我,我對此感到
滿意的話,這會使得這件事情就變成不好的事。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如果是這樣一個
情形的話,就算是懂法它非但沒有利益,反而有很大的過失。
比如說,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不能夠想說這個法是
跟別人說的,不是針對我,不是對我說的,這樣的想法是不可以有的。我們必須要想
到說這些法都是為了我而宣說的,這樣的利益會更大。就好比我現在在說的時候,我
現在在念這些寂天菩薩的這些偈頌的時候,我就是在想寂天菩薩是直接對我說的,裡
面的這些教言是在教訓著我。以這樣的狀態來學習佛法的話,一定能夠將自己這個沒
辦法調伏的心給調伏下來。如果想說這個法是針對別人的,不是對著我宣說的,那這
樣的一個法義是沒辦法進入我們的心,這樣的法義是沒辦法改變我們的,那這樣是很
難對我們產生利益的。
所以我們要想到說這些都是直接針對我們而說的。以這樣的方式,是一定能夠給我們
幫助,能夠消除我們的驕傲,然後可以將世間八法給減少。那這個我想是必然能夠有
這樣的效果。同樣的,在聽法時也講到說要有信心。弟子或是學生是需要具備信心
的。我們聽聞佛法的原因並非是說別人聽聞佛法之後我也跟著來,好像一個兔子聽到
聲音然後其他動物就跟著跑一樣,而是自己真正產生了信心來聽聞佛法。
而我們所要聽聞佛法的內容是屬於道果,是具有十一個教授這樣殊勝的一個道果。其
中有分為前行的三現分引導以及正行的三續引導。現在我們所要講授的是三現分的引
導。一般來說,三現分的引導方式有將三現分視為是一個前行,作為一個基礎傳授的
一種傳規。它是以顯教波羅蜜多乘相合的方式來編註,然後來給予傳授。所謂的三現
分是不清淨現分、決定現分以及清淨現分,是這三者。
一般來說,我們如果要修持三現分的道還是要具備加行、正行以及結行。加行是皈依
並且祈請,正行是在各自的所緣上做觀修,而現在我們如果要修習不淨現分的內容就
指的是輪迴過患、暇滿難得、業因果以及死亡無常。
這個是屬於不淨現分,而當我們說到決定現分的時候是講的是共的決定,也就是慈
心、悲心、菩提心。而清淨現分指的是佛的身與意。總而言之,三現分的要點是以上
所述的那些內容。
加行是皈依並且祈請,正行是在各自所緣上做觀修,而結行也就是回向善根。並且保
持我們的正念正知,這三者是貫穿了整個道果。這個前行或者說加行、正行以及結
行,在道果我們無論做何種的修持都是要結合這三者。就如同今天我們在講授的是皈
依,這個皈依本身它既是加行也是正行,皈依它既是加行也是正行。
我們在傳授皈依的引導文的時候有分為五點,也就是第一點是皈依的因,第二點是皈
依的對境,第三者是皈依的方式,第四是皈依的利益以及第五者是皈依的學處。皈依
我們是以這五種類別來作為引導教授。
首先,皈依的因是畏懼、信心以及悲心。所謂的畏懼是害怕,如果我們有害怕,那自
然而然的就能夠以此為源,就會去想辦法從中解脫。比如說,如果自己在一個房子裡
面有一個很恐怖的動物,像是可能有一條蛇,我們看到牠之後瞬間產生那種畏懼之
心。而由於我們生起了這樣的一種畏懼之心,就會自然而然的去找到一個地方來救護
我們。
同樣的,現在我們所講的畏懼、恐懼,在共乘中所說的恐懼是恐懼三界輪迴中的痛
苦。比如說在這個世間中有很多的國家,有很多的人種,在有物質條件非常進步的國
家也有非常落後的國家。有非常多不同情形,但是無論我們去到何處,任何地方就是
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痛苦的。我們去到一個富有的國家也是有心理層面上的痛苦。也
有很多在富裕國家因為無法消除緩解對於心理層面上的痛苦而尋求短命。因此在輪迴
中,南瞻部洲也好,整個世界都是苦的自性。
同樣的,我們以此類推,在整個輪迴也是苦的自性。我們因為業力以及煩惱,我們會
在這個三界輪迴中,無論我們待在這個輪迴中待上多久都是,就是我們只要在這個輪
迴的一天,我們就是要承受痛苦。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的從這個輪迴中解脫出去。
而解脫的方法,首先是要知道說我們對於這個輪迴想要倉促解脫,我們是要為了解脫
這個輪迴而做皈依。我們這份對於三界輪迴的恐懼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對於皈依它的
一個因。
而第二個因指的是信心。但是我們再強調一點,就是我們一般來說,痛苦是因為業力
而所產生的。在《阿毗達磨俱舍論》中有說到,由於業力所產生的世間各種種。同樣
的,在《入中論》也說到,這個情器世間都是由業力所創造而成的,這一切的一切都
是由業力作為一個造作者。
這其中的痛苦是由於不善業所產生的。而這個不善業,這個惡業是由何產生的呢?這就
如尊者們現在說到的貪嗔癡,就是所謂的非善,也就是惡業。由貪嗔癡煩惱所生起的
這些行為都是非善。而這一切煩惱貪嗔癡的根本是什麼呢?這個根本就是我們對於自我
的這份珍愛,我們產生的我執。我們對於這個無中生有的五蘊,然後我們將它認為是
我。
因此,痛苦是因為惡業,惡業是因為煩惱,煩惱是因為我執所產生的。我們必須要知
道這個輪迴的根本根源就是對於自己的這樣的珍愛之心,這份我執。而這個我執並非
在外面,而是在我們的心相續上有這樣的一份執著。因此我們要知道這個輪迴,這個
痛苦的根本就是在自己的心上。
我們對此產生了畏懼之心。我們這種自我珍愛的心,這種煩惱,只要在我們心相續中
存在的一天,它就會對我們的痛苦加深一分。這樣的存在無論是在我們心中存在多
久,它都只會給予我們造就唯有痛苦。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煩惱在我們的心
相續中存在就會在傷害著我們。因此這個煩惱是我們敵人中的敵人,最重要的,最主
要的一個敵人。
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中有說到,就算一切天人鬼神他們成為我們的敵人,就
算都沒有這樣的力量來讓我們墮入到地獄。而這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對於自我珍愛的
這份心。因此最理想的情況是,我們要怎麼去做思維呢?我們要如何做思維就是無論我
們失去生命或者是有人來傷害我們,但是我們也無論如何不能夠屈服於煩惱。像這些
非常多的這些引證據點的這些內容,我們能夠放在心上,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利
益。雖然說這些要做到是不容易,但是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去行走,我們要開始朝這個
方向慢慢的前進。
那如此一來,就可以一點一滴的得到進步,最終能夠將這個煩惱給消滅。雖然說這個
不一定會很快得到實現,但至少我們有這份意識,我們有這份意識去跟煩惱抵抗,就
是我們要知道什麼對我們是好的,什麼是壞的。
而且還有的就是,就連昆蟲這些小動物他們都能夠獲得證得佛果位。有我們今生的情
況已經是獲得了暇滿人身,能夠在很多善知識座下聽聞佛法,所以我們有這樣的良好
的條件,我們就應該要去朝這個方向去努力。我們要以一個非常強大的信念去做這些
修持,來消滅我們的煩惱。這個煩惱的根本如同先前所說的就是對於自我珍愛的這份
心。而且主要是這個無中生有的這個我,我們對這個我以及我所的執著,我們對此產
生了畏懼。
我們尋求救護,這個救護不是其他人,而是三寶。我們對此尋求他們的救護,這個就
是第一個因,我們所說到的畏懼。還有其他關於這個皈依的因,我們可以之後再做講
述。
第二個因是指的是,對於三寶的功德,我們產生了嚮往歡喜之心,這個是淨信。對於
他們的果位,我們希望自己能夠獲得,這個是欲求信。對於他們的存在,我們堅定不
移地深信了,這份是勝解信。
我們看到的三寶的功德,如果自己內心當中產生了羞愧之心,這個可以稱為是一個親
近信。對於皈依境的果位,我們要為了自己以及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證得他們的境
界。同樣的,我們對於緣起、這些聖教,然後對於三寶的無量功德能夠有堅定不移的
信心。這三種信心就是皈依的因。這個信心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我們正是在心中有這
份信心,我們才會去皈依三寶。而這個信心是需要非常堅固的,並非是在我們快樂的
時候就忘記了信心,而只有在困難的時候才想起,才擁有這份信心,這樣是不可以
的。
總而言之,我們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的時候,總之無時無刻我們都要從自己內心深處
對三寶有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心。而並非只是空口白話,而是發自內心的有這份信念。
在經典當中佛說有說到,沒有信心是無法生起白法的,就如同是燒壞了的種子。如果
一個種子被火給燒了,被焚燒了,這樣的一種有缺陷的種子,縱使我們放到土裡面去
種下,然後也有施肥、澆水,一切行為我們都其實有做到,但還是依然無法讓它開花
結果。同樣的,如果在我們內心當中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心,那無論這個教法有如何的
廣大甚深、殊勝,但還是無法給我們在內心當中升起教證的功德。因此有一個堅定的
信心是不可或缺的。
皈依的第三個因是對於其他人的痛苦我們無法容忍的這份悲心。一般來說,悲心也是
非常重要的。在大乘道上,悲心它是在前中後是貫穿了整個的大乘之道。在我們最初
入道的時候,這個悲心是如同種子。中間如同是肥料,然後最終我們能夠也開花結
果,這份成熟。總之我們在任何時候,在修道時,我們在要獲得解脫的時候,無論在
修道的任何時刻,這個悲心都是必須要具備的。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是發這樣的悲心是沒辦法將一切眾生使得他們能夠離苦得樂。而我
們是要以這樣的發心,進而的升起了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以悲心來皈依上師以
及三寶,我們對於他們有信念才去皈依上師三寶。所以這個是講的第三個皈依的因。
在共同的道講的是畏懼以及信心是共同的因。大乘的皈依有講到四種層面,第一個是
因。這在大乘的時候,我們必須是以悲心作為我們皈依的因。
一般來說,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的。一份果能不能產生,是要看它有沒
有這個因緣。所以我們修行的這個結果是否能夠生起,也是要看我們的因。就是無論
是因為慈心,無論是因為恐懼還是悲心,是否能夠升起。我們去做皈依的修持如果有
的話,而且是精進的話,我們在皈依上的修持才能夠升起。所以果是要取決於因。我
們以清晰明顯這些皈依的因,我們在皈依上並非只是口說,並非只是口語上的這樣的
敘述,而是在心理層面上我們去進行皈依。
就好比我們要去外面,突然間下了一個傾盆大雨。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被淋濕。
為了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我們只是說雨傘,只是用嘴巴在念
雨傘,或者是一個避雨之處、一個洞穴,只是在口頭上中文敘述的話,是無法避免我
們被淋濕的。而是有這樣的想法之後,我們要付出行動去尋求救護,一個避雨之處。
同樣的,我們不能夠只有在口頭上不停念著皈依文,而是主要是在內心去憶念皈依的
因,然後再如理如法的來修持皈依,以此我們才能夠確定獲得到皈依的功德。
第二點,皈依的對境。傳授我們解脫道的這些善知識,直接或者間接的,這些都可以
稱為是我們的上師。我們的皈依的對境是以上師以及三寶。直接教授我們解脫輪迴的
方法以及其他的給予順緣的這些善知識,以及剛剛講的是上師。現在能夠自利圓滿,
獲得了法身,並且斷除了一切煩惱所知障,而且具足一切的功德,他的自利圓滿以及
他利圓滿,獲得了色身,能夠只要輪迴未空之前都不斷的利益有情眾生的,這個是佛
寶。
那同樣的有說到教法以及證法,這個指的是法寶。教法當中有說到三藏以及十二部
經。那主要我們講法寶的時候講的是證法,但是這個證法也是需要透過教法才能夠升
起的。所以一開始先依止教法,依止了之後,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能夠升起證悟,這
個稱為是證法。
而第三個僧寶,是指的是不退轉、住於不退轉之地的聖者,這個稱為僧寶。那當然也
有分為在家以及出家,在其中也是有各種證悟高低不一的。但主要是在經典當中現在
所說的是位於不退轉之地的聖者。就是三寶。
以上是以聞思來斷除疑惑。第二點就是我們斷除疑惑後,這些內容我們以禪修作為結
合來做修持。那也就是所謂的皈依的方式。
我們首先要坐在一個舒適的坐墊之上,保持著端正的姿勢。也就是比如脊椎挺直,雙
足金剛跏趺坐等等的,我們要有一個端正的坐姿。然後在前方的虛空觀想上師以及諸
佛菩薩是真正現前在我們的面前。一般而言,佛的佛像、他的言教以及畫像,如果我
們只是認為他僅僅是一個佛像、一個圖畫,這樣是不可以的。我們是要認為,對此將
他視為是真正的佛。
然後以此,我們做的頂禮以及其他的供養,這才有無量無數的功德。所以我們無論是
見到佛像還是佛的畫像,我們都要認知到說這個是真正的佛,並且是一個顯空雙運的
這樣一個體性。為了要讓我們的福德資糧能夠增長,縱使我們只是見到一尊佛像,我
們也是要想到說它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集體性。然後我們對此頂禮供養,才能
夠得到,就會得到一切的,就是無量無數的功德福德。
所以對這些是不單單只是將它視為一個物品,而是將它視為是真正的佛。那在他們的
面前,以自己今生父母為首的一些有情眾生,我們聚集在一起。一般而言,我們身為
大乘,我們修持的大乘的教法,以一個大乘的修行者來說,我們必須要念茲在茲的想
著眾生,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為了一切有情眾生來做皈依。如果在我們的身份不去
為一切眾生著想的話,那我們所做的不能夠稱為是皈依。
我們以一切眾生為緣所生起的慈悲心,以及在這基礎上的菩提心,也都是以一切有情
眾生為目的。然後我們所發願要證得佛果位,因此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先想到
的是一切有情眾生。在經典當中有說到,資糧,我們要證得佛果位的話需要兩個資糧
田:有一個第一個是眾生的資糧田,第二點是佛作為資糧田。如果這兩種當中的一個資
糧田缺少的話,那我們是無法證得佛果位的。
所以我們要證得佛果位,要成佛,是一定要具備這兩種資糧田。因為如果沒有這個眾
生的資糧田的話,我們無法升起慈心以及悲心。我們也無法以眾生為緣升起皈依以及
菩提心。同樣的,我們也無法對此去做布施等等的這些善行。同樣的,我們必須要有
佛這個資糧田也是不在話下,自然是不在話下。所以我們這兩個眾生的資糧田以及佛
的資糧田這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我們要緣一切有情眾生,像他們作為我們所緣的對象,然後我們去進行皈依。總
是要以一切眾生,我們不斷地就是以他們為對境。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夠
有做到這些種種的善念善行。無論是皈依,無論是我們做的布施還是持戒,這些都是
因為眾生的恩德我們才能夠修持大乘的教法。
所以我們對於這些眾生的恩德,我們必須去憶念。我們以這樣的思維去恭敬一切有情
眾生,去憶念他們的恩德,我們是無時無刻都要去憶念的。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記
住,我們就不會去喜愛某些眾生而討厭某些眾生,而對於某些人讚歎讚美他們,然後
對於有些人去指責他們的過失。我們就不會有這樣的偏頗。這些也是屬於口語層面上
的惡業,是必須要去消除的。
現在我們平常所做的任何的行為,都是對於自己的親近之處產生了貪愛,然後對於我
們疏遠的生起了瞋恨。所以我們親近自己喜歡的人,然後遠離躲避自己不喜歡的人。
我們都是以這樣的喜惡來行事。所以要知道說,這樣的都是因為我們的煩惱所生起
的。那對於這些是屬於法的障礙,特別是以我們大乘的慈心悲心平等心的修持當中是
最主要的一個障礙,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違緣,是我們修持大乘教法的會傷害到大乘
的。就是這些習氣的妄念分別心。
因此,如果自己是發自內心想要修持正法的話,就要將這樣的違緣障礙,這些分別
心,這些妄念,設法的我們去將它給減輕,最終將它給消滅。除此之外,如果我們放
任它的話,那我們就沒辦法有一個正法的一個如理如法的修持。如果世間八法的分
別,這些妄念太過於注重,基本上可以說我們是不會有一個如法的修持。所以要有如
法的修持,要將這些妄念視為是敵人,特別是將世間八法的這些妄念分別視為是敵
人。然後我們對消除他們的這些方法,我們應該要精進的去做行持。如果我們能夠將
我們的心思放在這上面的話,肯定能夠給我們朝良好的方向去做,得到改變。
現在我們所做的行為,都是現在我們是被安立為一個具煩惱者,我們被安立為一個煩
惱者的名稱。我們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是煩惱為因而起的。這些但是如果我們將這個煩
惱視為是敵人的話,這樣的想法不會被列為是煩惱。相反它反倒是屬於慈悲心。所以
我們不要搞錯敵人。屬於煩惱的敵人是敵人,而將煩惱視為是敵人的這樣的想法,它
反倒不是敵人。它是屬於這些煩惱的對治法,也就是慈心悲心菩提心。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善念善心去做增長的話,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我們將
一個具有煩惱的人將他視為是敵人的話,這個是有很大的過失的。當然我們縱使有這
樣的意識,我們要馬上的將其他具有煩惱的人視為是敵人,這個是很困難的。但是我
們還是要有這樣的意識,盡自己所能的盡快,然後讓這樣的想法不會升起。就算它升
起了,我們也要隨時憶念到正法,憶念到慈心、悲心,將其他具有煩惱的人視為是敵
人的這樣的想法給消除。
總而言之,現在我們將皈依境觀想在我們的面前,然後以自己的今生父母為首的一切
有情眾生都觀想是人的形象。一切眾生觀想為人的形象,這個原因是因為為了讓他們
以後能夠有接受正法的緣起,也就是讓他們獲得暇滿人身的緣起。而並非是身為地
獄、餓鬼、畜生的下三道,而是真正能夠獲得如同珍寶的暇滿人身。
所以總而言之,我們在皈依的方式是要以深恭敬的合掌,然後與恭敬的念誦皈依文。
以恭敬的,就是對於上師三寶升起強烈的誠敬心,以這樣的方式來做皈依。總而言
之,無論自己這個人生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無論什麼樣的情形,它是好還是壞,都是
在任何時刻我們都要去意念上師以及三寶。我們對於上師三寶並不是只是口頭上的這
樣的去言語上的這種敘說,而是在內心深處的,發自內心的生起一個無偽的信心。而
將上師以及佛視為是道路的嚮導,法視為是道路本身,僧視為是道路上的友伴。然後
以這樣的方式四位來皈依。我們也要想到一切我們在這個世間所遇到的好與壞都是要
仰賴他們的慈悲心。
所以以這樣的思維,發自內心的來念誦皈依文。這個皈依有四句:第一句就是皈依上
師,第二句皈依佛,第三句皈依法,第四句皈依的是僧。這四句我們先好好的思維它
們裡面的含義,並且也清晰的觀想對境,我們的音聲種種面向,然後我們來做皈依。
那還是要記得說,我們皈依並非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我們皈依的
時間並非僅僅只是此生,而是在我們證得佛果位之前,我們都要皈依上師三寶。
所以大乘當中所說到的境的特殊性就是皈依佛,而時間的皈依殊勝就是只要我們證得
佛果位之前都會皈依,這樣的時間長短。然後我們的因是因為悲心而皈依,然後我們
的這樣的皈依的必要性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所以我們大乘的皈依是要具備這個特殊
的對境、因、時間以及需求、需要這四種。
所以最後我們念誦完皈依文之後,我們要念誦的是祈請上師三寶加持我相續。我向上
師三寶頂禮供養,我向上師三寶頂禮,然後祈請上師三寶來加持我相續。這個所謂的
加持相續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加持這一段是要提醒他們能夠加持我們的心能夠將煩惱轉
變成為智慧。
所以念誦完《皈依頂禮上師三寶》之後,我們要再念誦的是「七聖加持心趨向正法」。
那這一句講的就是我們要斷除對於此生的執著。因為我們以此生為目的所做的任何行
為都不能夠成為釋法。所以能夠對此生沒有執著的,然後祈請他們來加持我們的心去
向正法。所以這一句話我們在念誦到祈請加持心去向正法,就是順帶的讓我們斷除對
於此生的執著。
然後還有第二句說到「祈請加持法行於道上」,以及「祈請加持止息我們道上的錯
亂」,然後「祈請加持我們這些錯亂能夠轉為智慧」。有這樣的四句。這四句就講的是
遠離四種執著:
第一句「加持心趨向正法」就是斷除對於此生的執著。
第二句「加持法行於道上」,是斷除對於輪迴的執著。就是我們恐懼三界輪迴當中下三
道地獄、餓鬼、畜生的這些痛苦。我們可能有些人反倒會嚮往人天的善道。所以這邊
講到加持法行於道上,就是知道說這整個輪迴都是屬於苦的自性,苦的這樣一個機
關,苦的漩渦。所以我們要將法行於道上,就是斷除對於輪迴的執著。
第三句「祈請加持止息道上錯亂」就是講到要我們斷除對於自利的執著,而升起菩提
心。這個自私自利的想法,以智尊貝桑波所說到的,以他的形容方式是說:自己處在一
個快樂舒適的地方,而將自己的父母撇在一個苦難充滿苦厄的地方。就算以世間上的
說法來說,如果自己只想到自己的快樂,而無視自己的家人父母他們的痛苦,然後只
知道自己在做享樂的話,那在這樣的情況在世間上也不會稱為這樣是一個好人。
同樣的,在大乘之道,一個大乘修行者的情況來說也是如此。就是一個修行者來說,
我們必須如果身為一個大乘的行者,如果我們將一切有情眾生安置於在這個輪迴當中
受苦,而我們自己獨求享樂的話,獨求自己獲得快樂,這個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們在很多經文當中會說到,就是以將一切眾生作為賓客,將他們呼喚,然後呼喚過
來之後我們去做能夠利益到他們的行為。所以我們身為一個懂得慚愧的人,所以我們
要照著自己所承諾的這些大乘願想,在任何時候都要去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總而言之,在第三句講的「祈請加持止息道上錯亂」就指的是「若執著自利者則非菩
提心」這一句。
而第四句是「祈請加持錯亂轉智慧」,就是指的說將一切不清淨的顯現轉化成為清淨。
這些所謂的錯亂就如同是陽焰或者說海市蜃樓,就是無中生有的一些現象。同樣的,
這樣的妄念分別心也是屬於錯亂。所以我們提醒加持能夠將錯亂遣除轉為智慧。
而這四句的祈請之後,我們會再祈請說:「祈請加持心中剎那間義不生起非法之妄
念。」
這指的是說希望他人能夠獲得快樂的慈心,希望他人遠離痛苦的悲心,為了眾生要發
願證得佛果位的菩提心。總而言之就是加持自己的心中不生起剎那的非法的妄念,並
且可以生起無偽的慈心、悲心、菩提心。並且在最後加持我們能夠迅速獲得圓滿正等
正覺的佛果位。
在前後的關係是說,如果我們能夠不生起非法的妄念,能夠生起無偽的慈心、悲心、
菩提心,我們就能夠迅速證得佛果位。如此的祈請文我們念誦三遍或者更多遍。然後
我們要相信如此一來,皈依境他會以智慧關照,以慈悲垂念我們,以他們的事業攝
受,以力量守護救度,加持我們。以這樣的觀想,我們在皈依的最後就是稍作安住片
刻。
這個是今天所講述的授課內容。第一遍法王有以口傳的方式,第二遍是以剛剛解釋的
方式來教授,然後現在第三遍再一次的以口傳的方式來給予教授。
我們在接受這樣的引導教授的時候,照著傳規當中我們要接受四次的引導教授。同樣
的在這個四次之後,我們要要閉關修。我們或許有一個閉關修的課程,或者說自己也
要自己做閉關修。可以在今天晚上或者是明天早上,最少我們都要做上兩次的閉關
修。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我們是可以一起來做閉關修,但其實我們自己閉關修也可
以。但是要記住每一天的內容都要閉關修兩次,可以以今天晚上一次跟明天早上一
次,這樣作為兩次的計算。
然後最後的後行,回向功德並且保持著正念正知。這指的是說我們從座間起座之後,
那我將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的善業功德回向給父母為首的一切有情眾生,希望他們能
夠證得佛果位。以此的做這樣的發願,我們可以念誦寂天菩薩所說的著作的這些回向
文。
同樣的我們不能夠違背皈依的學處。一般來說,皈依的學處有分為共與不共。共的學
處有就是我們無論自己快樂還是痛苦,我們在任何時候在任何時刻都要對於上師三寶
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心。這個信念讓我們保持對他們的皈依。同樣的我們要持戒,有
不殺生,然後斷除偷盜,斷除邪淫,斷除妄語,然後斷除酒等這些會讓我們沉醉的東
西。
有個別的學處是我們皈依了佛之後就不能夠再頂禮世間的神祇。然後我們皈依了佛之
後我們就要斷除對於其他眾生的傷害。皈依了僧之後,我們不能夠將佛教徒以外的其
他外道或者是其他人將他視為是學習佛法的友伴。具體的有很多的學處,我們可以再
參照其他的論典,或者是我們再請教其他的善知識。
我們皈依的功德,它是屬於一切戒律的能夠生起一切戒律的因。它能夠消除我們的業
障,它能夠作為我們的一個最大的保護等等的,諸如此類的有諸多的功德。如果我們
將皈依的功德向它具象化的話,那縱使這個整個三界虛空作為容器的話都容納不下。
皈依的學處還有,無論說自己在自己生命當中遇到什麼樣的事情,無論是快樂還是怎
麼樣,都是不能夠捨棄三寶。比皈依三寶還要更為重要的事情是不存在的。無論我們
是生病還是我們產生什麼樣的痛苦,我們都還是不能夠將三寶拋之腦後。自己在睡覺
還是在入睡或者是早上起來的時候,都對於三寶的所依我們來做頂禮,並且在吃飯的
時候也要供養三寶。我們對於三寶的頂禮供養都是要恆常的去做行持。
總而言之,我們如果認為說我們就算不藉由三寶,我們憑著自己的能力聰明才智我們
也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那這種指示是不一定的。就算達成了,他也沒辦法保持說他
是會永遠的好。所以我們要在任何時刻都歸依三寶。今天的教課到這邊為止。
我們的課程上到今天,我們將聽聞佛法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為了利益
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證得佛果位。特別我們也要想到說以我們的大恩根本上師第 41
任薩迦法王為主的一切善知識,他們可以長久住世,長轉法輪。以這樣的目的我們來
念誦皈依。